佛學用語
菩提
所謂菩提,就是覺,,從自覺、覺他、到覺行圓滿。
皈依
涅槃
佛教術語,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的狀態,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、痛苦,從此不再受後有,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。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,當時眾說紛紜。佛教認為外道無法實證何謂涅槃,在無佛教的時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親證涅槃。釋迦牟尼菩薩降生後,出家成佛轉法輪,教導弟子佛法,才開始有聲聞聖弟子實證涅槃,聲聞四果阿羅漢捨壽後,會取證無餘涅槃,進入不生不死狀態。時至今日,當有佛教沙門、比丘、比丘尼等修行者過世時,許多人會尊稱他們涅槃了。
菩薩
善知識
十二因緣
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,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,指從「無明」到「老死」、過去世到未來世、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。它們因果相續而無間斷,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,而不能得以出離。
佛陀、辟支佛、阿羅漢,都依「四聖諦」三轉十二行,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,達到究竟解脫。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這十二個緣生法都是無常的。它們之間是依「此有故彼有、此生故彼生」的緣起關聯:1.「無明」 緣「行」(緣:可解作引起),2.「行」緣「識」,3.「識」緣「名色」,4.「名色」緣「六處」,5.「六處」緣「觸」,6.「觸」緣「受」,7.「受」緣「愛」,8.「愛」緣「取」,9.「取」緣「有」,10.「有」緣「生」,11.「生」緣「老死」;周而復始。在解說緣起法時亦可結合上《大緣經》的「名色緣識」。
佛菩提道
嗡阿吽的含義是甚麼?
“嗡啊吽”三個字有不同的力量, “嗡”能清淨,“啊”能增長,“吽”能變、能變化所需要的。
比如,今天要供養一朵花。先念“嗡啊吽”,第一個,花能夠清淨。第二個,花能增長,能增長到無盡虛空、遍法界的那麼多。第三個,能變,供養的就不是一朵花,會能變成所需要的。
比如,今天要供養一朵花。先念“嗡啊吽”,第一個,花能夠清淨。第二個,花能增長,能增長到無盡虛空、遍法界的那麼多。第三個,能變,供養的就不是一朵花,會能變成所需要的。
唵。南無曼殊西利耶。南無殊西利耶。南無烏答麻西利耶。娑訶。
誦「唵」時,兩手合掌置於頂門,誦「南無曼殊西利耶」時,兩手合掌置於額間,思惟佛的身功德;誦「南無殊西利耶」時,兩手合掌置於喉間,思惟佛的語功德;誦「南無烏答麻西利耶」時,兩手合掌置於胸前,思惟佛的意功德。 此咒威力多大?此咒乃變多咒,能使一禮一拜變一千,也就是說每念一次、拜一下等於是拜了一千遍。
咒語中開頭的「嗡」及末後的「娑訶」是什麼意思 ?
嗡就是身、口、意轉為清淨的意思,所以每一個咒之前,一定會叫你念「嗡」,就是把不清淨轉為清淨,再來融入。後面一個「吽」或「娑訶」,就代表自利利他皆希望圓滿。
六字大明咒-唵、嘛、呢、叭、咪、吽
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——嗡嘛呢叭咩吽——是諸佛的智悲在聲音上的顯現,它包含了佛法中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,在各種密咒中,沒有比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更為殊勝的了。六字大明咒在我們生命的各個層次具有特別而強大的力量,可以轉化我們,六個種子字可以完全淨化六種有毒的煩惱,而這些煩惱都是無明的顯現,會使我們造身、口、意惡業,因而形成六道輪回,讓我們在其中受苦。持誦六字大明咒,貪、嗔、癡、憂、嫉、愛,可被轉化成它們的真性,六部佛的智慧在覺悟心中展現。當我們持誦六字大明咒時,六道輪回中的六種煩惱無形中被淨化。因此念誦六字大明咒可防止再生於六道中,也可以驅除六道本具的痛苦,同時可圓滿智慧心的修行,即六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六字大明咒也可以強有力地保護我們免受傷害和各種疾病。
另有一說:唵是身體,嘛呢是蓮花,叭咪是保持,後面吽是意。翻成中國意思,身、蓮花、保持、意,按中國文法來講,就是保持身意像蓮花一樣,保持你的身心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這個意思。污泥代表是六道,六道染污,蓮花的莖是在水裡面,花開在水上面,那個莖在水裡面,表示淨土,四聖法界。花開在水上,不但它不染泥,它也不染水,也就是說超越十法界的意思!
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
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是梵音,中文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也就是法身慧命到達巔峰的狀態。用簡潔的說法︰『生命止於至善至高無上的境界』。
其中「阿」即「無、沒有、無盡、無量」的意思,而「耨多羅」則為「更高、更上」的意思,「三」為「完全,合一」的意思,「藐」則為「轉向,彎曲」,即「寰宇」之意,可類比英文(原於拉丁文)的universe一詞(uni-一;vers-轉,轉向)。「菩提」則是「覺知、感覺、感受、道統、智慧」。舊譯是「無上正遍知」或「無上正道」。所謂「無上」就是「沒有更高、更上」的意思,即是指「最高」。
其中「阿」即「無、沒有、無盡、無量」的意思,而「耨多羅」則為「更高、更上」的意思,「三」為「完全,合一」的意思,「藐」則為「轉向,彎曲」,即「寰宇」之意,可類比英文(原於拉丁文)的universe一詞(uni-一;vers-轉,轉向)。「菩提」則是「覺知、感覺、感受、道統、智慧」。舊譯是「無上正遍知」或「無上正道」。所謂「無上」就是「沒有更高、更上」的意思,即是指「最高」。
《般若經》之內涵
《般若經》之顯義為空性見,隱義即為修行道次第。前者由龍樹菩薩以「中觀理聚六論」詳細闡釋而發揚成深觀見;後者即由無著菩薩以《現觀莊嚴論》將隱含於《般若經》中之修行現觀道次第發明抉微,演繹成菩薩道之廣大行。
【若有侵犯版權煩請告知當立即修正】